“我們要在平涼及周邊分期建設煤礦、同步配套電廠,并發展新能源與煤化工產業。”近日,中國中煤大屯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張付濤表示,“力爭‘十五五’末,在這里形成1500萬噸/年的煤炭產能、200萬千瓦火電及600萬千瓦以上新能源的裝機規模。”
大屯公司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沛縣,在公司開發建設55周年前夕,一場跨越千里的簽約儀式在甘肅平涼成功舉行。這一簽約,正是企業半個世紀轉型之路的最新注腳。
據介紹,在“雙碳”目標指引下,近期,大屯公司啟動了中國中煤首個虛擬電廠項目。“無須新建廠房,靠智能調度就能把分散的電源、儲能和用電負荷整合成一個‘看不見的電廠’,既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,又能有效降低碳排放。”項目負責人張存宏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介紹道。
進入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,光伏板在采煤沉陷區鋪成藍色海洋,底下養魚,周邊還能發展旅游產業。誰能想到,這里曾是雜草叢生的“垃圾場”。“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中,大伙兒在寒風里連續奮戰72小時!”新能源公司執行董事馮長萍記得清楚,為搶工期,工人們雙手凍得發僵,但繼續一絲不茍地擰螺絲。“當年前輩能在蘆葦蕩里建礦,我們也要在沉陷區建成中國中煤首座光伏發電站!”
1970年7月18日,微山湖畔還是一片蘆葦蕩,卻陸續涌來“拓荒者”。響應“扭轉北煤南運”的號召,當他們揮鍬鏟下建設大屯的第一抔土時,埋下了艱苦創業的精神“種子”。
五十五載征途,從微山湖畔到平涼大地,從黑色煤田到綠色能源,從單一煤炭開采到多元產業融合,大屯書寫著傳統能源企業突破困局、向新而生的奮斗長卷。站在新起點,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,正引領企業駛向更廣闊的“藍海”深處。
(刊載于《工人日報》2025年7月16日)